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 加强监管协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经济工作,审议《关于巡视中央政法单位情况的专题报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有效防控风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一季度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实现良好开局,增长和效益回升,市场预期改善,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涌现并快速成长,产业优化升级不断推进,就业继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有所加快。各方面对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逐步加深、行动更为自觉,这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经济向好有周期性等因素,经济结构调整任重道远,面临不少挑战,必须坚持用新常态的大逻辑研判经济形势,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会议强调,要按照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得到深化,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提高执行党中央方针政策的能力和水平。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振兴实体经济,实现转型升级。要创造性开展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和调动基层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扩大改革受益面,扎实做好重点民生工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强制度建设,扩大开放领域,改善投资者预期。要加快形成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要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加强监管协调,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加大惩处违规违法行为工作力度。
关于2017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公布 35项年度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明确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7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为重点,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突出抓好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推动改革精准落地,更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用改革的办法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持续转变政府职能,持续增加有效制度供给,增强市场主体活力,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
《意见》部署了10个领域35项年度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清单管理推动减权放权,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持续深化投融资体制和价格改革。二是深入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全面推进国企改革“1+N”文件落地见效,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大电力、油气等重点行业改革力度。三是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推动产权保护举措落地,甄别纠正一批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申诉案件,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四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进营改增等税收制度改革。五是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深化金融机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完善现代保险制度。六是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七是健全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创新创业支撑政策体系。八是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引导对外投资健康有序发展,构建外贸可持续发展新机制。九是大力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改革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深入推进教育、医药卫生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改革。十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深化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意见》要求,要完善跨部门的统筹协调机制,充分调动地方和基层推动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已出台改革方案督促落实,加强对改革实施效果的评估,加强改革试点经验总结推广,加强改革理论提炼创新,确保改革举措落实到位、取得实效。
首次采用“随机抽查+回访检查” 证监会对审计评估机构施压
监管部门对证券市场审计、评估机构的监管力度持续加大。证监会相关部门表示,依法对审计、评估机构全面从严监管,通过规范监管行为、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随机抽查+回访检查
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就任以来,多次强调依法监管、从严监管、全面监管,依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这既是重申证监会长期监管理念,也有适应市场新形势的新内涵。证监会对审计和评估机构的监管保持高压态势,逐步形成常态化制度安排,令审计和评估机构真正发挥“守门人”的作用,实现对投资者权益更好的保护。
3月24日,证监会通报2016年度审计与评估机构检查处理情况。此次审计与评估机构检查由证监会统一组织,首次采用“随机抽查+回访检查”的方式来确定检查对象,并根据检查结果对多家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采取行政监管措施,将个别执业质量存在较严重问题、涉嫌违反证券法规的执业项目移交稽查部门处理。
“相比往年有所不同,今年在确定审计、评估机构检查对象方面,采取了随机抽查和回访检查两种方式。”证监会相关部门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随机抽查是必选动作,按照国务院整体部署和证监会随机抽查工作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邀请行业协会和部分行业代表共同参与,通过摇号等方式,从检查名录库中随机抽取审计、评估机构作为检查对象,并从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中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
在确定检查对象时,证监会还与行业主管部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等保持紧密联系和良好沟通,有效避免出现重复检查、多头监管等情况。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回访检查方面,在相关检查规程明确要求的前提下,今年首次在检查方案中重点部署,对已检查过的审计、评估机构过往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效果和可能依然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对整改落实明显不到位的采取进一步措施。
上述检查都是对审计、评估机构内部管理、质量控制体系、独立性和具体项目执业质量开展的全方位检查。
“值得注意的是,在确定具体执业项目时,又采取了‘问题和风险为导向’的模式,重点检查日常监管反映集中、投资者关注度较高、对资本市场会计信息影响较大的审计、评估执业项目。”证监会相关部门人士表示,重点检查的项目包括客户经营业绩大幅波动、舞弊风险较高、收购形成大额商誉且存在业绩承诺压力、多次修正业绩预告的审计执业项目以及评估增值幅度较大,多次评估结果差异较大,涉及影视传媒、网络游戏、信息科技、矿业权、商誉减值、借壳上市等的评估执业项目。
根据上述安排,证监会2016年采取随机抽查方式,组织部分派出机构对2家审计机构、3家评估机构进行全面检查,累计抽查39个审计项目、33个评估项目;采取回访检查方式,对2家审计机构、1家评估机构进行检查,累计抽查16个审计项目、4个评估项目。
剑指多项顽疾
证监会相关部门指出,检查发现,审计、评估机构在内部管理、质量控制和项目执业质量等方面总体上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包括:审计机构总分所间未实现一体化管理、相关机构质量控制部门人员不足、质量控制力量薄弱、审计执业项目中风险导向审计和部分基础性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个别评估执业项目存在明显预测错漏、倒签评估报告日期等突出问题,以及审计、评估工作资料收集不全、归档不及时等“屡教不改”的问题。
内部管理方面,审计机构的普遍问题是总分所间未实现一体化管理,业务、财务、人事、技术标准和信息管理尚未实质性统一。例如,未对分所财务进行统一管理与集中控制,未在整体层面进行统一的合伙人收益分配,未使用统一的信息系统对分所业务进行管理等。其他问题还包括人员管理不到位(如知悉部分资产评估师在其他机构执业而未采取必要措施、高级管理人员兼任监事等)、职业风险基金管理不规范、部分分支机构财务管理不完善等。
质量控制和独立性方面,部分审计、评估机构的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质量控制部门人员不足,人均年度审核报告数量较多,质量控制力量相比业务规模较为薄弱。
部分审计机构业务承接与保持、业务执行、监控等质量控制环节仍不完善,对工作底稿中存在的简单错误,多级项目质量控制复核都未予发现并更正。个别评估机构甚至存在倒签报告日期、允许其他机构或个人以本机构名义执业等严重问题。
独立性是审计、评估机构的灵魂,也一直是证监会会计监管的重点领域。检查发现,审计、评估机构对独立性方面重视程度仍然不足,相关制度设计不完善、落实不到位。从业人员及其近亲属违规买卖股票的情况较往年有所改善,但问题依然存在。
具体项目执业质量方面,在审计领域,未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对舞弊风险重视不够、风险评估与后续实质性程序不匹配的“旧疾”依然存在;函证、监盘、截止性测试、分析程序等基础审计程序执行仍不到位;与收入、存货、递延所得税、政府补助等相关的实质性审计程序依然存在较多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检查发现在合并报表审计中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包括对控制的判断、合并范围以及合并抵销过程等。在评估领域,关键评估参数确定缺乏依据的情况最为明显,如收益法中对未来价格和销量的预测、市场法中可比公司的选择、成本法中重要设备的询价等依据不足;收益预测与历史、现实情况明显不符且无合理解释等问题依然严重;评估方法和评估假设适用不当,评估报告和评估说明对重要信息披露不充分,调查、分析、核验等评估程序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也比较普遍;个别评估执业项目存在明显的预测错漏、倒签报告日期等严重问题。
此外,审计、评估工作底稿的编制和管理仍不规范,工作底稿内容不完整、不规范,索引缺失错乱,资料收集不全,归档不及时等问题“屡教不改”。存在上述问题的工作底稿既无法真实、准确、完整地体现审计、评估执业工作,更无法有效维护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
执业人员的胜任能力方面,审计、评估机构的服务具有专业性,其专业性体现在执业人员的胜任能力上。证监会相关部门表示,现阶段部分执业人员的胜任能力还有待提高。一是职业怀疑态度不够,未保持质疑的思维方式,未对可疑迹象保持警觉;二是职业判断水平和业务能力有待提高,未能综合运用会计、审计、评估的相关知识、技能和经验,做出适合业务具体情况、有根据的专业判断,甚至存在个别低级专业错误;三是对新业务、特殊业务的学习不够,如对各类创新业务的审计、对TMT和游戏行业的评估,缺乏研究实务中热点难点和突出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全面从严监管
“这些审计、评估机构相关问题具有一定代表性,在其他审计、评估机构中也普遍存在。”证监会相关部门人士表示,所有从事证券服务业务的审计、评估机构,在执业中,一是要明确定位,深刻理解证券期货相关业务作为法定业务的属性,秉持独立、专业、公共的立场,改变拼行业排名、轻执业质量的发展思路;二是要勤勉尽责,严格按照执业准则和监管规则的要求从业,时刻保持执业谨慎态度,对所依据的文件资料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核查和验证;三是要不断学习,提升专业胜任能力,既要加强对新业务领域、新执业规则的学习,也要及时、准确地把握监管规则;四是要完善管理,加快总部与分支机构的实质性统一,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和独立性制度,加大人员、资金和技术投入。
此前,证监会在2016年5月公布,对6家中介机构立案稽查,包括大华、北京兴华、瑞华三家会计师事务所以及银信、辽宁元正、中和三家资产评估机构。这些都是在日常监管中发现的审计、评估机构典型案件。
在今年2月证监会公布的2016年证监稽查20大典型违法案例中,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在为大智慧开展2013年年报审计业务中,未勤勉尽责,未执行必要审计程序,未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北京中同华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在大智慧下属公司股东权益价值评估过程中,违反多项执业准则规定。两家中介机构均被证监会依法没收相关业务收入,并分别处以违法所得三倍金额的罚款。
在2016年度审计与评估机构检查处理中,证监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结合发现问题的严重程度,对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对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北京中企华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华信众合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广东中广信资产评估有限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同时,对上述审计、评估机构的16人次签字注册会计师、14人次签字资产评估师以及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的2人次签字注册会计师采取了相应的行政监管措施,并记入诚信档案。对于个别执业质量存在较严重问题、涉嫌违反证券法规的执业项目,已移交证监会稽查部门处理。
这一系列举措显示,证监会将进一步深化依法全面从严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继续提升监管能力。
“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背景下,资本市场需要审计、评估机构为市场主体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审计、评估机构应秉持执业独立性,切实发挥鉴证、把关作用,保证资本市场信息披露质量。”证监会相关部门人士强调,始终高度重视对审计、评估机构的监管,通过规范监管行为、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不断强化审计、评估机构的主体责任,逐步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深化依法全面从严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上市险企投资情绪回暖 看好大蓝筹及新兴产业
坐拥巨量资产的保险业投资动向一向牵动着市场神经,尤以占据行业半壁江山的保险四巨头为甚。伴随着保险四巨头的年报收官,他们的投资路线图也随之浮出水面。
记者梳理发现,去年保险四巨头的投资规律是减少定期存款投资占比、加大债券和另类投资的力度,权益类占比上保持中性偏下水平。转变发生在今年,随着经济回暖趋势的迹象出现,其投资情绪也相应发生了转变,在看好的投资板块上也有一定的趋同性。
投资情绪回暖
伴随着保费规模的不断增长,保险四巨头的投资资产也相应持续提升。年报显示,保险四巨头的投资资产已合计达到6万亿元。
从去年他们的具体投向来看,在低利率环境下,减少定期存款投资、增加另类投资和非标投资是四巨头的共同选择。在权益投资上,四巨头也保持中性偏下的仓位水平,折射出其对资本市场的保守态度。
不过,根据保险四巨头投资掌门人在业绩说明会和高管专访时所透露的信息,今年投资情绪已明显回暖——不再如去年那般偏悲观,而是谨慎中透着一点乐观。
中国平安首席投资官陈德贤明确表示,今年在权益配置上的占比上,预计会较2016年稍有提升。“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复苏状况,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国内经济稳增长、去产能、防风险的进展,汇率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权益市场的未来走势并带来不确定性,但同时也存在着机遇,我们将会从中积极捕捉机会。”
中国太保旗下太保资管董事长、总经理于业明也直言:“考虑到经济呈回暖趋势,今年我们在权益类资产配置上的态度是审慎而又积极的。”
投资偏好趋同
不仅投资理念已普遍由偏悲观转变为谨慎中带着乐观,而且保险四巨头在具体看好的市场及板块上也存在一定的趋同性:A股看好高分红、低估值的蓝筹股票,以及新兴行业成长股;同时关注H股的投资机会。
陈德贤告诉记者,其总体偏向于高分红、低估值的蓝筹股票,以及具有良好成长性的股票,具体在国企改革、一带一路、PPP、产业升级、医疗健康、个人消费及新经济等领域积极把握机会。
于业明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也表示,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和稳健投资,重点关注价值股。
新华保险旗下新华资管总裁李全则透露,今年投资策略以稳健为主,会关注交易型投资机会,将加大对蓝筹股以及分红派息较好的股票配置,仓位整体会和去年持平。“在投资标的上,我们看中的是大蓝筹,如大型央企和银行。同时关注医疗和高科技等新兴领域,如看好AI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上市公司。”
值得关注的是,沪港通、深港通的落地,也吸引了保险四巨头“南下寻宝”。在谈及今年的投资方向时,保险四巨头均不约而同地表示,将加码港股市场的投资力度。
在四巨头中,中国平安的海外投资经验最为成熟。据陈德贤透露,截至2016年末,中国平安海外投资占比约5%,主要集中在港股市场(约4%),以及包括私募股权、不动产、基建和私募债等全球非资本市场。“今年我们会在严格控制风险和满足监管要求的大前提下,保持安全、谨慎的原则,继续关注港股等市场的配置机会。”
中国人寿副总裁赵立军直言:“目前来看,H股价值洼地,我们将做一些选择。未来,海外投资是多元化投资的重要渠道。”于业明也透露,今年会同时留意港股的投资机会。
“今年我们会加大对港股的投资,加大海外投资布局。从投资渠道来看,一是通过新华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进行港股投资,因为新华资管香港主要负责海外权益类投资;二是通过沪港通、深港通,以人民币的形式进行港股投资。”李全透露说。
金石说(2017.3月篇)
金石说
步入三月,市场的热度和人气相比于之前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但杂音和分歧的出现让市场的走势更加多变,多空双方对峙的局势也更加复杂。月中屡次刷新近期高点,让我们看到了人气的聚集;但高点后往往伴随着大幅的回调却让市场和投资者屡屡品尝到了“假突破”的苦果。回望过去几十个交易日不难发现,市场先扬后抑的走势蕴含着市场情绪诸多细微的变化,在3300点前期高点即将到来时,存量资金博弈和市场风险偏好进一步降低并且伴随着大量短期获利盘的涌出造成了市场在月末不涨反跌,同时资金面也逐步发散出“钱荒”的信号,整体对于未来市场的预期将更加偏向谨慎。
就宏观层面分析,3 月份制造业PMI 指数小幅上升至51.8%,刷新2012 年4 月以来新高,结构上看,生产需求均继续好转,进出口指数和库存指数均保持历史相对高位,总体制造业回暖趋势延续;中微观高频数据走势稍有分化,总体基本向好,预计3 月CPI 同比0.9%,PPI 同比7.5%。时间周期上而言,今年是监管和市场秩序重构的一年,重点是非正常套利和去杠杆,这项工作预计7月前完成,市场在2015年股灾之后重新走向健康。从大的逻辑看,经济周期、政治周期和市场周期在未来一年里都待出现明显的拐点,并有可能出现耦合效应,这是新一轮市场景气的明确周期,未来市场走向明确,呈现积极乐观的趋势。
从市场盘面的表现看,结构性行情演绎仍旧是这一阶段市场的主旋律,资金面趋紧的大背景下,增量资金缺乏造成很难成就普涨的行情。目前技术层面上大盘流畅的多头排列已经被打破,需要一定时间的调整和修复。节后“雄安新区”带来的红包行情虽一定程度上解了市场的燃眉之急,但其带动效应的连续性仍待市场的考验。
投资策略:由于特朗普就任后中美关系诸多方面尚未明确,美联储加息次数及时点也可能超出预期,在十九大召开前市场预期震荡,而4Q17~1Q18可能迎来周期耦合下的系统性机会。非理性震荡提供买入机会,需把握好市场节奏。
重点关注领域:重点关注持续景气领域和核心主题,包括传统产业细分领域龙头、国防军工、国企改革、并购重组、新能源汽车及智能化产业链、5G下的硬件与软件、大数据云计算及互联网金融、人民币贬值受益板块等。
周小川:货币政策并非万灵药
在主题为“货币政策”的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分论坛上,参与讨论的嘉宾大多数时候谈的却是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这或许能说明在当前的宏观形势下,决策者对于各类政策工具的态度与抉择。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直言,尽管在危机后的经济恢复过程中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必要的,货币当局也能创设一些工具来助力结构性改革,但不能过度依赖货币政策。我们或许已处于宽松周期的尾部。当公众和政策制定者更加理性后,将更加重视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
货币政策的能与不能
次贷危机后的近十年来,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的货币政策纷纷加大宽松力度,并采取了量化宽松和负利率等非常规手段。
周小川认为,量化宽松政策已经实施多年,或许我们已经达到宽松周期的尾部。尽管各国在危机后的复苏进程不尽相同,从全球的视角看再通胀也还难有定论,因此各国货币政策的步调并不会协调一致,但对于货币当局来说,发出“不要过于依赖货币政策”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货币政策并非万灵药。
政策本身就是权衡的艺术。任何政策都有副作用,货币政策也是如此。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使得全球金融市场充斥大量流动性,但许多流动性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催生了许多资产泡沫。
周小川指出,我们需要在不同目标之间作出取舍。高通胀或资产泡沫是货币政策的非预期后果,不能说宽松的货币政策是资产泡沫的直接原因。货币政策或许会有副作用,但我们需要从危机中走出,应当看到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经济得到了康复。
之所以人们会依赖货币政策应对危机,在周小川看来是危机刚发生时,许多发达经济体的债务占GDP的比重比较高,比如欧盟的警戒线就是60%,很多国家都逼近这一红线,后来又出现了主权债务危机。因此当时很多国家的货币政策制定者认为财政手段已经穷尽了,所以货币政策扮演了突出的作用。
改革政策需形成合力
“事实上,财政政策对于结构性改革很重要,没有财政政策,很难进行结构性改革。”周小川表示,要发出这个信号,告诉人们不要过于依赖货币政策。
巴基斯坦前总理、前花旗私人银行总裁Shaukat Aziz明确指出:“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的使用已经到了极限,我们必须同时关注到其他政策如财政政策,而更为重要的是进行结构性改革。单纯依赖货币政策,能帮助你出门,但并不能使你抵达目的地。”
日本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政井贵子在参与分论坛讨论时指出,货币政策本身对经济恢复有效果,但与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会更有效。她还特别强调,结构性改革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效。她以日本的旅游业为例,日本政府于2003年开始鼓励旅游业的发展,当时每年到日本的游客不到1000万人,目前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4000万人,旅游业对GDP的贡献达到3万亿日元。她认为,这些变化不会在一夜之间突然发生,也许需要十年甚至更久。
这当中,货币政策的作用是什么?政井贵子强调,货币政策应该首先关注通胀目标,此外还需要保护和支持结构性改革所关注的行业。目前看,有些领域的效果可能不是很明显,但或许五年或十年后,情况会有所不同。
周小川介绍说,从中长期看,中国已经从依赖进口转向促进内需,并从以往的制造业为主转向服务业为主。中短期看,中国正在进行“三去一降一补”,来解决结构上的问题。
周小川特别强调,尽管不能过于依赖货币政策,但货币政策对于结构性改革并非毫无作用。理论上说,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是调节总需求的,但货币当局也可以创造一些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资金进入一些战略性和薄弱性产业。英国央行此前推出了“融资换贷款”(Funding for Lending Scheme,简称FLS)计划,中国央行也创设了一些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资金进入“三农”和小微企业,但最终效果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