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暂停IPO无异于自废武功 期待完善市场约束机制
IPO作为股市的基本功能,暂停无异于“自废武功”。要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确保今后不再靠暂停来“救市”,唯有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并借鉴成熟股市的成功经验。
新股发行的承受力取决于哪些 “市场导向”?
1、新股申购中签率。新股发行应加快还是放慢?已上市公司与待上市公司、新股中签者与打新不中者需求和心态完全对立。A股打新中签率一般都在0.03%到0.05%。从来不存在企业上市申报“断档”,或股民申购打新“缺钱”。故极高的打新金额和极低的中签率,并不能代表新股发行承受力的“市场导向”。
2、审核通过率。今年以来上市后业绩变脸的企业占比超过1/5,严把审核关显得十分必要。但审核通过率的高低体现企业申报上市的达标程度和监管层的审核力度,而非体现新股发行的合理节奏和市场承受力。“通过率100%”其实是申报和审核追求的最佳状态。
3、市净率和市盈率。市净率体现每股净资产与股票市价的比值,市盈率体现股票市价与其每股收益(即税后利润)的比值,均客观反映出市场对每只股票的接收程度。净资产代表全体股东共同享有的权益,是股东拥有公司财产和公司投资价值最基本的体现。而买股票并非仅仅是认购现有资产,更重要是投资企业的未来。所以股价与盈利能力之间的溢价程度,更代表着投资者对企业发展前景的总体预期。
综上,市净率和市盈率,可视作整个A股市场对新股发行承受力的主要指标。市净率和市盈率越高,证明投资者对股市的预期越好,信心越足,资金越充沛,即市场承受力越强,当然IPO的节奏可以越加快,反之就应该越放慢。
参考成熟股市市净率和市盈率,合理确定新股发行节奏。
相比美欧等成熟股市,目前A股平均市净率和市盈率大体高出1/3。单从“两率”角度看,A股发行节奏可以比美欧等成熟股市快1/3。因为加快IPO的发行节奏,正是压低“两率”、抑制泡沫、摊薄风险的有效手段。
美国股市近年来IPO基本保持年均150余家,即每周3至4只新股上市。香港基本与此相当。A股IPO为2015年220只,2016年225只,分别募集资金1500亿和1381亿(2016年因另增发1.49万亿,共计1.63万亿)。单从IPO数量看,要比美欧等成熟股市快1/3,A股可以年均150÷3 +150 = 200只新股。2016年实际发行225只,IPO发行节奏略超25只。
参考成熟股市退市机制,科学落实IPO规模。
与A股市场被迫9次暂停IPO来“救市”不同,美国股市IPO面临的主要矛盾是“逆扩容”。1990年代中后期的全球大牛市,将美国上市公司最高推至1997年的8884家。然而仅1995年至2002年间,美国股市总计退市7000多家,年均800多家。其中主动退市约占一半,另一半因无法满足持续挂牌标准而被迫退市。退市800多家对冲上市150余家,实际年均“逆扩容”600多家。
相比之下,2017年4月5日沪深上市公司共3186家,分别约8.1万亿美元和6.2万亿美元。但A股有史以来仅55只股票退市,27年退市总量仅为美国一年退市量的十五分之一。当然这并不代表A股质量水平远高于美股。
美国股市连续8年叠创新高,根本性原因之一,就是其IPO注册制和退市规则均顺应“市场导向”。而中国A股尚处于“上市难退市更难”的尴尬阶段。
按中国特色逐步完善A股IPO的常态化市场约束机制。
处于“新兴加转轨阶段”的A股,还无法马上摆脱行政审批的核准制和退市制。
在A股市场短短27年历史中,IPO历经了7次重大变革。要真正实现IPO常态化,首先需要确定市场各方能基本达成共识的“市场承受力”概念。例如按当前沪深两市的市净率和市盈率,分别乘以不同倍数的权重,形成市场承受力基数N,在此基础上分别构架沪深两市IPO发行的计算公式。
如果按当前的市净率和市盈率,确定A股发行节奏可比美欧等成熟股市快1/3。再依据上述基数N和计算公式,假设算得沪深两市下周IPO募资数据分别为3和-2,则表示沪深两市可分别扩容3亿和-2亿。与此同时证监会以100%的通过率核准沪深两市各4家企业首发,募资额均为21亿元。那么下周沪市须相应退市21-3=18亿元,深市须相应退市21-(-2)=23亿元。而“让谁退市”这道最烫手、最得罪人的难题,只能交由市场导向实行“末位淘汰制”——排在末位肯定是市场最不欢迎、最迫切需要割舍的股票。当然“末位待退”的排序也应依据股价、市净率、市盈率等指标,设置自动计算公式并每日公布名单。募资额与退市额不对等,则余额顺延至下周清算。退市企业仍暂居老三板,一旦业绩达标可优先“恢复原籍”,当然也需有退市额度加以对冲。
金石说(2017.6月篇)
金石说
本月大盘的走势是转机和转折的一个月,在蓝筹股轮番发力,中小板和创业板并没有太“拖后腿”的情况下,市场从局部到整体的人气正在慢慢凝聚,也终于阔别了3000点至3100点这段曲折多次泥潭般的震荡区间,逐步出现了企稳向上的信号。沪深300报收3666.80较上一报告期末上涨173.92点,涨幅为4.98%;创业板指数报收1818.07点较上一报告期末上涨54.34点,涨幅为3.08%,创业板市场要稍弱于主板市场。
6月整体的市场行情分布,仍旧是结构性行情,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在人气逐渐恢复,资金入场意愿提高的情况下,热点的分支在扩张。本应是年中资金面最紧缺的时间段,市场的反应却要比预期来的和缓,除了掣肘成交量之外,其他的负面效应基本没能撼动大盘上扬之势。两融资金也出现了明显的回暖,加入MSCI的成功更助推了部分之前观望的场外资金跑步进场的意愿。纵观本轮指数抬升的主心骨无疑是蓝筹的集体发力,无论是家电、酿酒等大白马周期性的上扬,还是银行、证券、保险这三驾马车的稳定护航,可以说本月内除了航运和资源类的权重标的都有不俗的表现。更难能可贵的是相较于主板市场的高歌猛进,中小板和创业板似乎也找到了阶段性的支撑,围绕着短期超跌的品种有了一轮不错的反击。截至目前2017年的行情已经过半,对比前两个月连续调整的走势,6月的行情是有着明显的改善,企稳抬升近乎一气呵成,又一次形成了比较不错的多头排列的趋势。对于后市,我们认为蓝筹权重板块的盛宴远没有结束,指数成分股将受到入场资金的持续追捧;前期尚未发力的有色、煤炭、航运等权重标的也有望周期性接棒。而对于中小板和创业板而言,仅仅是走出黎明前的黑暗是不够的,超跌的炒作只能是阶段性的释放,不能成为长期驱动力量,随着中报节点的临近,真正绩优和成长性较好的品种才能有效的跑赢市场。
机构预测二季度GDP同比增长6.8% 继续保持稳中向好
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将召开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公布二季度GDP和6月份高频经济数据。《证券日报》记者整理发现,多家机构表示二季度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预计GDP同比增长6.8%,增速较一季度放缓0.1个百分点。
中银国际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朱启兵认为,二季度经济数据继续保持平稳,从PMI数据看,二季度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值为54.5%,略低于一季度的54.6%;制造业PMI均值为51.4%,低于一季度的51.6%。不过,无论是制造业PMI还是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从4月份起呈向上趋势。综合看,二季度经济依然韧性较强,预计二季度GDP同比增长6.8%。
招商证券预计二季度GDP同比增长6.7%至6.8%。展望下半年,投资回落将拖累国内经济表现,但是在消费和出口需求的支撑下,下半年GDP增速回落幅度有限,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并力争更好成绩的问题不大。因而,从经济基本面的角度,货币政策调整可能性非常小,金融监管和流动性紧平衡将贯穿全年。
日前,第一创业一位分析师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从4月份至6月份的生产情况来看,生产虽有所减速但下行幅度不大,总体保持相对平稳,预计二季度我国实际GDP同比增长6.8%。
近期,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的课题组报告预计,2017年二季度GDP增长6.8%,CPI上涨1.4%。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综合经济战略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汪红驹表示,2017年二季度我国经济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工业生产加快,新动能继续积聚;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民间投资增速略有提高,基建投资增速都高于去年同期;中上游行业继续去产能,部分行业在前期去库存之后补库存。
“2017年上半年加强了三重监管。在房地产市场,热点城市房地产价格继续上涨,更多的城市加入需求侧限购限贷行列,房地产市场整体上恢复理性。金融严监管配合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形成双支柱宏观金融调控框架,维护金融稳定,保障金融安全。财政严监管规范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潜在风险。”汪红驹表示。
中国社科院报告指出,因国际经济好转,国际油价回落,国内稳增长政策的空间和潜力加大,宏观政策应付各种意外冲击的能力加强。应抓住经济稳中趋好的机遇,在确保经济增长不突破底线的前提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经济潜在风险,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促进经济健康发展。预计2017年三季GDP增长6.7%左右,完成全年增长6.5%的目标不成问题。
沃斯论坛把脉中国经济 创新驱动带来包容性增长
6月底的大连,海风习习,白云飘飘。6月27日至29日,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新领军者年会在这里举行,中国经济的未来也是此次论坛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过去一年中,中国展现出了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能力。”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的一席话令人鼓舞: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速将达到6.7%,这对世界经济而言是极大的推动。
乐观声音的背后,中国经济增长驱动力在哪里仍需冷静思考。与会海内外嘉宾认为,在新一轮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内外新旧动能转换,中国有望迎来包容性增长。
内生力量:数字化经济塑造经济可视化增长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用数据展示了中国经济的重要时刻:预计2017年经济增速将持平2016年,增长6.7%左右,2018年受益于民间投资回升,中国经济增速会在6.9%左右。中国经济正迎来拐点。
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则被认为将深刻影响各行各业。不过,专家们认为,出口、投资、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在李稻葵看来,目前中国经济受到三个因素影响,分别是国际因素、周期性因素以及自身的经济体制变化。在“去产能”的背景下,目前资产价格有所回升,企业利润随之上升,投资意愿正在增强。
其中,最令市场惊喜的是民间投资的回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为12.43万亿元,同比增长6.8%,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4.9%,增速比1月至4月提高0.5个百分点。业内认为,民间投资还有条件延续这种回升态势。
在“保增长”的各种药方中,创新创业始终是一味不可缺少且举足轻重的药材。施瓦布毫不掩饰其对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赞美,认为这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秘诀之一。
“越来越多的跨国人才参与中国创新创业,越来越多的创业资本瞄准全球技术创新,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布局全球创新网络,越来越多的政策精力投入改善环境。”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铭慎用了4个“越来越多”来描绘中国创新土壤的改变。
他认为,事实还不止于此,中国的区域创新创业系统还在持续发生新变化,预示未来还将涌现更多全球性创新创业高地,这不仅惠及中国企业和人民,也将为世界创造新的机会,为全球经济实现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提供关键动力。
与此同时,消费市场正迎来春天。波士顿咨询与阿里研究院在达沃斯论坛期间发布的报告指出,尽管中国整体GDP增速出现放缓,消费市场规模仍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居全球之冠。
“预计到2021年,中国消费市场仍将扩大近一半,达到6.1万亿美元的规模,未来5年中国消费市场将迎来1.8万亿美元增量,大致相当于目前德国的消费市场规模,而且超过所有主要经济体消费增长量的四分之一。”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表示。
而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而兴起的数字化技术,将是刺激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波士顿咨询合伙人魏杰鸿表示,到2021年,预计中国消费者有90%的购买路径(包括浏览商品、比价或实际成交)会涉及至少一种数字化触点。
外生力量:“一带一路”倡议把焦点带回东方
把脉中国经济未来,绕不开全球化。本届达沃斯论坛上,这同样也是热门词汇之一。如何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包容性增长,成为与会专家探讨的另一大课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在“全球贸易和包容性增长”分论坛上表示,全球化正迎来明显的拐点。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化基本由欧美国家主导。如今,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发达国家的全球化进程出现了一些波折,而新兴市场国家将成为全球化的新动能。
而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被视为正引领全球化进入新阶段。
“在巴基斯坦,现在流行的做法就是去学中文。”前来参加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巴基斯坦计划、发展和改革部长AhsanIqbal,道明了中巴两国之间的紧密联系:“一带一路”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联通,也包括人文的沟通,中文已经成为巴基斯坦第二大重要外语,中国的美食也越来越多被带到了巴基斯坦。
合众集团亚洲区主席KevinLu指出,20年前,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更多是“引进来”,现在则强调资金出海,让中国资本到海外市场找到一些共同价值创造的维度。这是中国经济面临的现状,可以确保善用资本,让各方受益。
国际领先律所贝克·麦坚时的全球执行委员会成员黄爱爱律师则对上证报记者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说是成就斐然。据相关统计,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签署的项目合同总额已达上万亿美元,这些项目主要涉及基础设施领域,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由中国机构直接投资。“如此庞大的企业投资规模是我们在东盟地区前所未见的。”
另据贝克·麦坚时的研究,2016年中国对北美和欧洲的直接投资高达942亿美元,对北美投资增长了189%,对欧洲投资增长了90%。中国投资者专注于北美的消费品行业、服务业和房地产业,以及欧洲的工业和信息技术行业。
作为央企代表,招商局集团副总经理王宏也感触颇深。他表示,虽然国际大的贸易环境没有发生很本质的变化,但可以明显感觉到,目前国际上认同“一带一路”倡议并愿意支持的国家越来越多。
“‘一带一路’倡议把中国国有企业的投资焦点带回了东方市场。无论在过去还是未来,东盟都是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之一,这些项目主要涵盖铁路网络、公路与港口领域。”黄爱爱指出。
AhsanIqbal则指出,需要采取包容性战略来建设中巴经济走廊。他表示,需要让企业意识到它们能够从这一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获益。此外,落实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要点之一是管理的成效,同时还要进行成功案例的推广。对于巴基斯坦政府而言,同样需要与私营部门、学术界、研究机构及公民社会合作。
证监会:赞赏MSCI决定 既是机遇亦是挑战
新华网北京6月21日电(杨晓波)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MSCI)宣布,从2018年6月开始将中国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和全球基准指数(ACWI)。
MSCI在当天发布的公告中表示,由于中国内地与香港互联互通机制取得积极进展,且中国交易所放宽了对涉及A股的全球金融产品进行预先审批的限制,此次纳入A股的决定在MSCI所咨询的国际机构投资者中得到了广泛支持。
证监会发言人张晓军21日表示,中国证监会赞赏MSCI做出这一决定。A股纳入MSCI指数,这是顺应国际投资者需求的必然之举,体现了国际投资者对我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的前景和金融市场稳健性的信心。“我们对此一直是乐见其成。中国资本市场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欢迎境外投资者。”他进一步表示。
张晓军介绍,A股纳入MSCI指数,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既是机遇,亦是挑战。我们将始终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改革方向,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稳健发展,切实保护各类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断提升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中国证监会将会同相关各方,进一步完善境外投资者投资A股的相关制度和规则,便利境外投资者通过包括跟踪MSCI指数在内的多种方式投资A股。
MSCI董事总经理和全球研究主管Remy Briand称,国际投资者广泛认可了中国A股市场准入状况在过去几年里的显著改善。如今MSCI迈出纳入中国A股第一步的时机已然成熟;中国内地与香港互联互通机制的发展完善为中国A股市场的对外开放带来了革命性的积极变化。
瑞银报告指出,MSCI决定纳入A股将有利于其长期发展,因为这将促进中国境内市场与全球资本市场进一步融合。一旦纳入,估计将有80-100亿美元追踪新兴市指数的资金被动流入A股。但短期内会对A股指数有明显的影响,因为A股今年的日成交额达到700亿美元,总市值约为8万亿美元。
金石说(2017.5月篇)
金石说(5月篇)
本月行情较为涣散,市场开启了一轮曲折的调整过程,盘中一度刷新近8个月来的低点,创业板更是直接击穿2015的“股灾底”。成交量逐步萎缩,除了漂亮50 等少数权重蓝筹表现强势之外,中小板、创业板双双告跌,盘面上出现了个股表现和指数背离的失真情况。沪深300报收3492.88较上一报告期末上涨53.13点,跌幅为1.54%;创业板指数报收1763.73点较上一报告期末下跌87点,跌幅为4.70%,创业板市场要明显弱于主板市场。
五月市场的走势在过程和运行路径上盘根交错,曲折多变,但究其整体的表现,依旧围绕着“紧缺”、“分化”、“低迷”这几个核心。紧缺一方面是资金面的紧张,另一方面是 市场缺乏具有带动效应的核心资产。在监管趋严,银行去杠杆化进程不断深化,利率政策出现趋势性拐点的大背景下,场内的资金活跃度持续下降,场外资金入场意愿更是大打折扣。加之临近年中在时间节点上更是流动性偏紧的时间段,成交量萎缩,资金面望梅止渴的现状暂时无法缓解。在存量资金博弈的背后,结构性行情和市场的严重分化则被充分的聚焦和放大。主板市场和中小创的跷跷板效应进一步磋商人气。行情低迷的背后是整体风险偏好的下降,因此板块分布上防守性较好的银行、保险等金融权重;家电、酿酒等价值白马越发受到市场青睐。相比之下小市值且本身风险溢价较高的中小板、创业板标的抛售压力较大。纵观后市,黑暗和转机是相伴相生的。我们认为目前市场拙劣的表现有望在6月中下旬得到缓解,后市反转的重点之一在创业板何时能够企稳反弹,之二在主板市场和中小板创业板市场是否能够形成共振上行的而非此消彼长的跷跷板行情.
纵览后市,创业板能够企稳反弹将成为主导未来行情变化的关键。随着市场重心的进一步沉降,反转的契机也逐渐临近。对于6月的行情走势我们相对乐观。基本面而言政策利好正在逐步累积,风险释放也接近尾声。周期性的连续超跌势必将引燃阶段性的反弹。6月的行情,重点依旧在风口切换,蓝筹板块和中小创共振上行将是主旋律,波动区间在3080点至3200点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