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上会7否6!单日否决家数创纪录 净利润近3亿企业仍被否
IPO审核严把入口关已成常态。1月23日发审委会议出现“审7否6”的超低过会率,由此也成为A股IPO历史上单日否决家数最多的一天。
上证报记者从证监会官网获悉,23日,证监会第19次和第20次发审委会议上,安佑生物科技、温州康宁医院、北京挖金客信息、南通冠东模塑、赣州腾远钴业、申联生物医药等6家公司被否决,仅有浙江锋龙电气成功过会。
值得一提的是,23日下午市场一度盛传,当日上会的7家IPO公司全军覆没。但上证报记者了解到,彼时审核并未结束,传闻不实。直至深夜11点余,随着锋龙电气成功过会,最终结果锁定“否6过1”。
在这7家上会公司中,个别因身份特殊而备受关注。例如,已在港股上市的康宁医院,因“精神病院第一股”概念吸引了众多眼球;新三板挂牌公司挖金客此番是第三度冲刺A股折戟,前两次拟被亨通光电收购和单独IPO都宣告失败,其中还牵扯到挖金客实控人夫妇的离婚诉讼,导致股权权属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净利润近3亿企业仍被否
从被否公司来看,不乏全年净利润高达2.8亿元的企业。预披露文件显示,安佑生物2014年至2016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94亿元、1.51亿元、2.85亿元。不过,安佑生物的股东出资瑕疵以及业务资质和环保等问题引起了监管关注。
证监会在安佑生物的预披露反馈意见中提出,2009年5月动物营养设立、2013年12月安佑有限第三次增资、2014年12月安佑生物第四次增资时,部分股东均未按时缴足出资。请保荐机构和发行人律师核查并说明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及背景情况,是否构成虚假出资或出资不实,是否符合当时生效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发行人及相关股东是否可能因上述出资问题被处罚。
监管层还关注到,安佑生物下属的36个生猪养殖场中,正在办理、待相关政策要求明确后办理排污许可证的有24家,1个生猪养殖场处于禁养区,无法办理排污许可证。公司旗下福建安佑、武汉山川、雅安安佑等3家养殖场还曾受到环保处罚。
作为当日唯一过会的“幸运儿”,锋龙电气主营园林机械零部件及汽车零部件,公司2016年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2.51亿元、4255.55万元,业绩并不惊艳。市场人士认为:“盈利金额高已经不再是IPO企业的护身符,审核维度正在进一步拓宽,例如合规经营、盈利可持续等问题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康宁医院、挖金客A股受阻
23日晚间10点35分,康宁医院在港发布公告称:“中国证监会发审委未于1月23日召开的会议上批准本公司建议首次公开发售A股的申请。”公司还表示,将利用内部资源或其他途径为拟由A股IPO所得款项融资的项目进行筹资,而这不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或营运带来任何重大不利影响。
预披露显示,康宁医院是目前内地最大的民营精神专科医院集团,公司总院温州康宁医院是中国内地目前唯一一家获评为三级甲等的民营精神专科医院。至此,公司“H+A”的上市布局受阻。
此外,挖金客的A股上市命运也甚为坎坷。2015年1月,亨通光电公告拟4.32亿元收购李征、陈坤及永奥投资持有的挖金客100%股权,当时的收购溢价率高达1779.13%。然而,同年5月,由于挖金客实控人李征之妻陈坤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并申请财产保全,造成亨通光电收购的李征所持股权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亨通光电决定终止对挖金客的收购。2016年6月,挖金客向证监会提交拟在深交所上市的招股说明书预披露文件。到了11月21日,公司却称由于“战略发展需要及部分股东股权拟发生变更”,撤回上市申请议案。
2017年,挖金客再度重启IPO计划,此次公司将目光投向了沪市主板。关于李征和陈坤的股权问题,挖金客在申报稿中特意说明:“在行使股东提案权方面,如果双方不能取得一致意见,李征可以独自或联合其他方向公司董事会、股东大会提出议案,陈坤不能单独或联合除李征外的其它方向公司董事会、股东大会提出议案;在行使股东表决权方面,如果经充分沟通协商,不能达成一致意见,陈坤均应按照李征意见行使表决权。”不过,在反馈意见中,证监会对公司毛利率下滑、是否对中国移动存在重大依赖,以及收购标的网路时代的商标纠纷等问题表示了关注。
上证50开启新时代价值投资之路
任何一轮A股上行行情均以业绩扩张为基础。以2016年为轴线,以往的业绩增长背景是需求扩张,体现在无论什么质地的个股均有上涨机会,从涨幅来看也只是孰大孰小的问题而已。但自2016年沪指创出2638点的低点以来,业绩增长动力与需求的关系弱化,强化了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龙头集中特征。因此,2017年以来的行情主线是经济增长质量提升要求下的结构优化与调整。在此背景下,A股结束了买什么都能挣钱的时代,分化由此成为主流。
结构优化意味着经济高质量地发展。在机构投资者占比逐步提升的历史转折点上。有理由相信,有质量、有份量、有能量、有热量的先进制造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质量提升的中流砥柱。“集中度提升的龙头+创新能力+良好的业绩提升、估值匹配度+具有责任感的管理层”成为甄选优秀投资标的的主要逻辑。所谓的风格转换已成往事,只要是符合上述特征者,无论市值大小均有望成为优秀公司。展望2018年,行情料仍将以结构优化为背景,以供给侧改革为推动,业绩增长和估值匹配为根基,以创新为风向,以机构为主导。上证50指数自沪指创下2638点以来至2017年底,涨幅高达44.98%,居于各主要指数之首,其原因也正是基于上述大背景的变化。但由于短时涨幅过大,后期走势已然存在分歧。
那么上证50指数,未来到底将何去何从?
后市依然乐观
自沪指创下2638点以来,业绩变动预期、机构资金动向和监管政策,成为了影响上证50指数走势的三个关键因素。
业绩变动方面,上证50指数成份股的业绩拐点出现在2016年二季度,而指数开启上行趋势的起点也大致在中报公布前,这是市场对其业绩改善预期的提前反应。而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之所以出现快速回落叠加中期横盘的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2017年二季度的净利润增速出现了三个季度以来的首次回落,这轮调整应该也是对业绩增速不及预期的提前反映。
机构资金方面,市场经过2017年4月份的调整,机构资金认可了许多上证50中行业龙头个股的稀缺性和确定性优势,外资也通过陆港通等渠道大举买入。机构资金的“抱团取暖”使得上证50指数不断震荡上行。
监管政策方面,2017年二季度市场的回调主要源于监管趋严,而恰好是这次监管,令市场资金更青睐上证50的龙头个股,并坚定了买入并持有的信心。因此,严格监管不利于大量的绩差股,但白马股、价值股却相对受益。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去年11月23日以来,上证50指数进入了新一轮回撤,那么这是否会像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一样,横盘调整很长一段时间呢?
其实,无论是从上述三个因素的哪一个来看,上证50的自身情况和市场环境已经与上轮调整时有了很大不同。首先,目前市场对高层的金融去杠杆政策和从严监管态度已经具备较为充分的心理预期,而且市场资金也逐渐认识到,从严监管对于像上证50成份股那样的蓝筹白马,其实更有助于它们凸显稀缺性和确定性价值。其次,2017年4月份之前,抓热点、炒题材的市场偏好和投资理念还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而现在,业绩至上和寻找确定性的价值投资风格已经基本形成,上证50面对的是更加有利的市场环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目前已进入年报公布期,上证50在2016年年报时尚处在净利润增长负值区域,低基数效应和龙头企业盈利复苏的持续性,这将会让市场对上证50成分的年报业绩有一个比较乐观的预期,这有别于大家在2017年初时对经济充满过度悲观预期。
配置价值仍存
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以上证50、沪深300等为代表的指数开始形成缓慢震荡爬升的“慢牛格局”,同期创业板指数却震荡下行,新时代“价值投资”之路开启。上证50指数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震荡上行开始,形成2016年7月至11月、2017年5月至11月两个明显的上涨期,而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则是震荡调整期。
从技术分析角度来看,目前上证50指数回调到了60日均线附近,这条均线自2017年5月份以来,还没有被有效跌破过。历史数据显示,自2016年上证50指数出现业绩拐点以来,指数共有三次跌破60日均线。从跌破到再度站上该线,第一次持续18个交易日(2016.9.14-2017.10.18);第二次16个交易日(2016.12.23-2017.1.16);第三次19个交易日(2017.4.17-5.12)。从最高点跌至最低点分别耗费了30个交易日,最大跌幅6.4%、22个交易日,跌幅8.3%和21个交易日,跌幅4.09%。上证50指数自2017年11月23日至2017年底,已调整了28个交易日,最大跌幅7.36%。如果按照其原有运行规律,即使后市跌破60天线,其调整的时间和空间也比较有限。
2015年下半年以来,A股市场开启了一轮去泡沫、杀估值的过程,2017年金融去杠杆更加强化了这一趋势,低估值资产变得愈发具有吸引力。而自从2008年牛市顶峰之后,上证50指数实际上经历了一个长达6年的降估值的
2017年IPO通过率77.87% 严审关口前移料成新股发审“常态”
数据显示,2017年证监会发审委共审核488家公司首发申请,380家获通过,全年IPO通过率为77.87%。专家认为,新股发行从严审核这一趋势不会改变,监管层正在对券商等保荐机构提出更高要求,严审关口前移到券商等中介机构处将成为2018年新股发审工作“常态”。同时,在新股发行常态化机制日益健全的情况下,股票发行将得到优化,优胜劣汰将更明显。
低通过率或成未来常态
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IPO通过率为77.87%,而2016年该数据为90.6%。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2017年IPO数量远高于2016年,反映IPO审核效率提升,特别是新一届发审委上任以来,一共审核90家公司,平均审核周期较前几年大幅缩短。不过,与2016年相比,2017年审核通过率有所降低,“大发审委”任职以来的通过率不足60%,表明新一届发审委在简化流程提升审核效率的同时,对新股发审把关趋于严格,特别是更加注重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财务数据真实性、合法合规性等问题。如此,尽管通过率降低,但上市公司质量得到提升,优质公司能够尽早排队上市。
潘向东表示,新股发行对于股票市场而言是“源头活水”,加快新股发行节奏将大幅减少企业的排队时间,为企业提供更广泛的资金来源渠道。在缩减审核周期的同时,也需要严格控制首发企业的整体质量,让更多符合发行条件的优质企业上市,这样既能提高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例,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又能够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中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袁绪亚认为,2017年IPO通过率较2016年下降,直接原因是2017年9月开始,随着新一届发审委行使职责,IPO趋严渐成“常态”,让市场重新审视新股发审工作,其积极效应和影响巨大。
“高标准、严要求的趋势下,IPO通过率低于以前可能是未来常态。”普华永道中国审计部合伙人孙进表示,IPO被否的原因涉及经营能力持续性、企业会计及财务问题、信息披露、内控体系、合规性等,排队企业应做好自检自查。预计监管层还将会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改革,诸如完善退市制度、并购重组制度等,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的质量,这也是建设资本市场强国的必然要求。
严审关口将前移至券商
证监会数据显示,2017年12月20日至12月28日,20家拟IPO企业终止审查,2017年全年终止审查的拟IPO企业数量是131家,而2016年终止审查企业的数量是77家。
业内人士认为,发审会只是IPO最后一个环节,之前还有见面会、反馈会、初审会等。严格审核向前端延伸,清除一部分以各种手段占据IPO排队环节的公司,可大幅提高IPO审核效率,使IPO融资渠道更加畅通,让优质公司尽早上市。
潘向东认为,除发审会审核趋严外,监管部门针对券商保荐机构存在的盲目抢进度卡位置、基础工作不扎实、申报材料质量不高等问题提出新的要求,对于问题多的保荐机构进行提醒或者通报,纳入发行部诚信档案,这样一来,保荐机构将提高保荐项目的标准和门槛,在IPO审核进入发审委环节之前就有较高的把控要求,进一步提高效率,让优质公司早日上市。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负责人田利辉表示,新股发审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应该共同把关,特别是在保荐制下,券商保荐机构需要认真履责,如果出现问题,需要严惩不怠。只有大力惩戒不负责任的保荐人,才能让券商保荐机构审慎从事,严谨履职,从而不让不良企业出现在发审的队列中。
袁绪亚认为,IPO保荐环节,需要由各中介机构严格把关。作为保荐总协调和主导的证券公司更重要。将IPO质量控制前置到保荐机构,从2017年10月开始,就成了各证券公司的自觉行动。IPO问题公司对保荐机构影响巨大,对证券公司分类评级打分等影响也是极为直接的。有鉴于此,证券公司积极响应证监会严格监管和自觉行使保荐机构的职责已成业内共识。
优胜劣汰将更明显
证监会日前表示,将保持定力,适当加快新股发行节奏,不断健全新股发行常态化机制,着力化解存量。
潘向东表示,新股发行节奏适当加快需要找到均衡,既要兼顾市场稳健运行,也要顾及投资者的感受。实际操作中,一是需加大IPO企业全面现场检查力度和质量,防止企业“带病上市”;二是要完善审核制度,并找到化解存量和保证质量之间的平衡点。
田利辉认为,2018年新股发审工作重点有三方面考量,一是如何保障优质企业及时上市;二是如何在做好市场预期管理的前提下增大上市公司数量;三是如何提高券商保荐机构工作质量。
袁绪亚表示,2018年新股发审工作重点在四个方面:一是将符合产业发展的好公司审核发行,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如何审视和把握国家产业政策、经济发展趋势与IPO审核的对接成为关键;二是尽管在国有企业中需要IPO的公司越来越少,但配合国企改革,将更好的国有企业IPO,壮大国有经济也是发审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三是如何接受新三板公司,通过IPO转板主板市场;四是如何把握和调控IPO上会的数量与节奏,是发审
周小川:增强宏观调控和防范金融风险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
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获悉,12月11日,人民银行厅局级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集中轮训第1期研讨班在北京开班。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周小川出席并作开班辅导报告。
周小川指出,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银行的首要政治任务。人民银行全系统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入系统学习,结合工作实际抓好落实,真正把十九大精神学懂弄通做实。
周小川强调,要紧密联系人民银行的工作实际,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担当,继续坚持好新发展理念,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同把握党的十九大做出的各项战略部署贯通起来,进一步明确新时代金融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着力增强做好宏观调控和防范金融风险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延伸阅读】
“脱虚向实”效果怎样?央行昨天透露的一个重大利好被许多人忽视!
经过10月份的短暂回落,人民币新增贷款11月再度攀升至万亿以上,显示出实体经济依然维持较为强烈的融资需求。
央行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新增贷款1.12万亿元,比上月多增4568亿元,其中居民和企业部门均贡献了数量可观的新增信贷。在信贷的拉动下,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6万亿元,比上月多增5600亿元。
居民、企业贷款需求“双轮驱动”
数据显示,1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12万亿元,无论从同比还是环比口径比较,均大幅增加。
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依旧“生猛”,增加620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02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178亿元。
“可见,楼市调控的效应释放得比预期更慢,当然这其中可能也存在房地产市场内部结构调整的原因。一二线城市限购、限价后抑制的购房信贷需求,可能一定程度上被一些三四线城市新增需求所弥补。”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
企业贷款也“毫不示弱”。11月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5226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4275亿元。
中泰证券固收团队发布的报告指出,结合非标和债券融资不同程度的收敛,非金融企业贷款高企主要是在政策引导下和市场利率走高下,融资需求向银行信贷再度腾挪。
在信贷的强力拉动下,社会融资规模也超预期增长。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346亿元,比10月则多增5600亿元。
经记者计算,人民币贷款对于社会融资规模的贡献率达到了71%。连平认为,表内信贷的超预期增长,结合社融数据可见,目前“脱虚向实”的效果是显著的,预计未来这一趋势将继续。
M2实现预料中的反弹
广义货币(M2)增速则暂停了下降态势,略有回升。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M2余额167万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比10月末高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2.3个百分点。
连平认为,M2增速反弹实属意料之中。10月M2回落主要是由于财政存款大幅增加,严重拖累了M2增速约0.3个至0.4个百分点。通常财政收支对M2的影响属于扰动式影响,而并非趋势性的,随着11月财政存款下放,此前其对M2的扰动影响也就会减弱。
招商证券宏观分析师闫玲从结构方面测算,金融部门持有的M2增速从9.5%回升至15%,不再是拖累因素;在非金融部门持有的M2中,企业部门同比增速触底回升,从10月的7.9%升至11月的8.0%。
M2的反弹对于货币政策的影响并不大。连平预计,短期货币政策将以维持市场流动性平稳跨年为主。时至年末,央行近期调控可能更多地考虑跨年流动性需求。MPA、流动性监管、去杠杆带来的负债端压力、货币市场利率上升、美国可能的加息等都给年底金融机构流动性是否充足带来不确定性。
他认为,为降低甚至消除这些不确定性影响,央行很可能进一步加强预调和微调,以确保市场流动性稳定可控。(来源:上海证券报)
“引进来+走出去”路径明晰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将深入推进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经济要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开放,其中包括资本市场领域的改革开放。预计未来资本市场开放将着重在放宽外资投资准入限制、扩大债券市场开放、加快期货市场双向开放方面推出多项措施,资本市场将沿着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向稳步运行。
放宽外资准入限制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近日表示,为落实十九大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要部署,中国政府近期宣布,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投资证券、基金管理、期货公司的股权比例限制放宽至51%,上述措施实施三年后,股权比例不受限制。这是证监会落实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之一,标志着我国在放宽金融服务业准入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方星海表示,放宽证券期货业的准入限制,目的就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通过引进优质、领先的外资证券、期货和基金机构,鼓励中外机构的互利合作和良性竞争,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提升中国证券期货行业的整体素质,增强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外资投资证券、期货公司比例限制提高,意味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迈出坚实步伐,外资不仅可以参股,还可以有控股的选择,这将有助于提升外资投资的积极性。长期来看,无论是放宽外资入股证券、期货公司股权比例限制,还是期货市场将逐步引入境外投资者参与原油、铁矿石等特定品种的期货交易,这些开放举措有助于资本市场进一步吸引更多各类长期资金和国际长期机构投资者入市,有助于改善A股市场投资者结构。在持续提升市场开放度的过程中,监管制度也将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也将加快。
潘向东认为,明年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点是落实和细化证券期货行业外资准入政策,进一步推进境外上市备案制度改革以及推进沪伦通的论证。与QFII、RQFII相关的政策也将进一步完善。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要强化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根据市场实际运行情况,及时对政策进行调整,同时促进金融服务机构围绕对外开放积极推进金融创新,不断加强境内外投资、贸易等积极交流和有序竞争,将更多有效的境外资金引入国内市场,服务实体经济。
债市对外开放潜力大
债券通“北向通”上线试运行后,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债券市场的障碍被清除。业内人士表示,债券通实现了内地债券市场与全球其他金融市场对接,是推动资本市场开放的有力抓手,标志着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
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表示,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还有很大潜力。这两年,中国在债券市场开放方面走得比较快,这是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债券市场开放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到中国市场发行债券,也就是熊猫债,二是开放境外投资者来中国债券市场进行投资和交易。
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已发布一系列政策文件,在债券市场准入方面提供较大便利。国际上三大债券指数供应商——花旗、JP摩根、彭博也在研究、评估中国债券市场。下一步,在债券市场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软性环境方面建设,让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券市场投资的界面更加友好;债券市场基础实施的互联互通;完善债市市场信用评级、会计制度、税收制度等。
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表示,债券通将在推动中国债市纳入全球主流债券指数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助于加快内地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国际化将加速资本市场的制度化进程,从而提升整体交易的便捷性和资金配置的效率。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随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境外投资者参与范围逐步扩大,国内债券市场将加快融入全球金融市场,通过开放促使债券市场加快改革创新,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评级、承销等配套服务水平。
加快期市双向开放
方星海表示,证监会将秉承“自主开放、合作共赢”的方针,加快推进期货市场双向开放。近期,证监会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拟放宽外资入股期货公司的投资比例限制,希望通过境外股东的进入,为我国期货公司发展引入新的理念和经营方式,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同时将创造条件,为期货公司走向全球市场提供各种必要的支持。
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表示,中国即将推出首个国际化期货品种——原油期货,以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期货市场交易。在此背景下,提高外资投资期货公司比例限制,有利于促进境外投资者入市,增强期货市场的影响力。
南华期货总经理罗旭峰表示,“一带一路”为国内期货市场双向开放带来新契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俄罗斯与东欧的天然气、石油、有色金属和煤炭,西亚和北非的铜、铁、磷、矿等都具备发展潜力,中国期货市场可在商品领域与上述国家开展多元化合作。
业内人士认为,期货市场对外开放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是国际化品种开发,还是期货公司设立境外分支机构,都应把找准市场定位、锁定国际市场服务对象作为双向开放的重要工作。
新三板与“四板”拟纳入《证券法》调整 逾3.1万家企业将受益
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塔基”部分,新三板以及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俗称“四板”市场)正在得到重视,在两大层次市场不断规范并实现企业数量和融资快速扩容的同时,其市场地位和法律地位有望得以巩固。
在此之前,《证券法》修订草案已将证券交易场所划分为证券交易所、国务院批准的其他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新三板)和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三个层次。
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新三板企业数量已超1.1万家,而全国40家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也已超过2万家,两大层次市场企业数量超过3.1万家。
近5年来,新三板市场实现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快速扩容。截至今年10月末,挂牌公司达到11619家,其中,中小微企业占比达94%,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到65%;行业覆盖从初期的12个行业门类发展至覆盖全部行业门类,新经济特征突出。
近5年来,新三板累计共有5328家挂牌公司完成股票发行,实现股权融资3818.34亿元,一批处于研发阶段尚未盈利的企业也顺利完成融资。在发生融资的挂牌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制造2025”重点突破领域融资占比不断提高。
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认为,新三板通过挂牌程序和融资、交易、定价等灵活的制度设计安排,为中国大量有融资需求但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低成本的融资渠道。
另外,新三板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支持,目前创新投资基金(VC)、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持股的挂牌公司数量占比超过60%。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16年以来,大多数VCPE投资的项目通过新三板实现退出。此外,在企业挂牌不断提升规范治理水平和信息披露质量后,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截至目前,已有5800多家挂牌公司通过银行推出的专项金融产品,获得贷款逾5000亿元。
目前,并购重组也是新三板市场的一大特点,也是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方面。截至今年10月末,挂牌公司累计披露重大资产重组和收购922次,交易总额1443.83亿元,其中七成以上属于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进行产业整合,或传统制造业公司谋求转型升级实施整合。同时,上市公司收购挂牌公司也日益频繁。
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层面,国务院办公厅今年1月份已印发《关于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的通知》;7月份证监会制定出台的《区域性股权市场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已开始实施。目前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正在逐步规范市场发展,其中清理异地挂牌企业、合并区域内市场正同时推进,另外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也成为地方政府培育IPO标的和提高辖内资产证券化水平的起步平台。
业内人士认为,近几年,新三板市场以及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帮助更多中小微获得低成本资金,很大程度上实现助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未来两大层次市场纳入《证券法》调整范畴,将提升市场的法律地位,夯实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有助于提升市场服务挂牌企业的能力,逾3.1万家企业将受益。